中美未停,日韩贸易摩擦再起,对中国利弊几何?

2019年07月18日   

(本文共1816字,预计阅读时间约5分钟


The world no eternal enemies, no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 Churchill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丘吉尔


7月1日,矛盾重重的日韩关系再度紧张。


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将韩国排除在贸易白色清单之外,所谓“白色清单”,是日本政府制定的安全保障贸易友好对象国清单,日本出口商可以通过简化手续向清单内所列国家出口高科技产品。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宣布从7月4起,加强对三种材料向韩国出口的管制而这直接影响到韩国企业能否继续正常生产制造半导体芯片,据估算这又是一场价值千亿美元的贸易管制。


由此,日本和韩国,也由科技争端走向贸易争端持续发酵的局面。



为什么这次日本对韩国下了狠手?



日本政府的此次宣战,表面来看是日本政府对韩国法院三菱重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强征劳工并强制赔偿韩国劳工的应对措施,深层次的出发点呢?



上图是韩国依存度最高的十家日本企业,大多对应电子机器、精密机器、机械等行业。而从53家与韩国企业有业务往来的日本上市企业的销售额来看,6成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都对应上述行业。


这些电子机器、精密机器、机械正对应了手机、超薄电视、汽车等工业品的基础零部件,也就是说他们支撑起了三星、LG和现代汽车等韩国知名企业的不断壮大。


简单来说,日本做的是元件生意,而韩国做的是用日本元件来生产下游产品的买卖。


而此次管控的氟化氢、氟化聚酰亚胺和感光剂光刻胶,正是韩国企业生产以半导体和OLED材料为代表的下游产品所必须要的原材料,加强管制的终极目标显而易见,一举扼住韩国企业命门!



日韩科技争端对中国利弊几何?



  利好一:上游的氟化氢生产企业


世界上最大的两家内存芯片厂商都在韩国,分别是三星和SK海力士,而日本加强管制的三种原材料,氟聚酰亚胺主要用于OLED面板生产,光刻胶是半导体制造中的核心材料,氟化氢也是半导体工艺生产中的常用材料,用于蚀刻、清洗,去除半导体电路中不需要的部分。


前两种材料全球范围内,日本公司近乎形成垄断格局。



对于韩国来说,只有氟化氢更可能成为突破口。根据韩国贸易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一至五月份韩国企业进口的氟化氢,46.3%来源于中国,43.9%来源于日本,中国台湾9.7%,印度0.1%。


在面临日本封锁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寻找日本之外的供应来源迫在眉睫,这对于构成近50%氟化氢进口的中国提出更多需求。


据报道自日本7月1日宣布限制措施以来,三星公司已派遣高级管理人员前往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寻找替代供应商,已向中国西安的半导体工厂都下了大量订单以获得高纯度氟化氢供应。



 利好二:中游的OLED制造企业


放眼全球的OLED面板领域,韩国三星和LG也属于行业龙头,全球范围内的主流手机、液晶电视、电脑屏幕很多采用的都是这两家企业的产品。


但这两年,中国OLED制造企业不甘落后,根据资料显示,一家中国上市企业,其2019年一季度电视面板出货量和出货面积,都已经实现超越韩国企业,成为全球第一供货商。


在日韩科技关系紧张的当下,中国企业加紧追赶脚步,相信有朝一日,中国OLED产品可以实现领先。



 不利一:产业链的下游企业


在生产全球化的今天,一件商品的生产往往需要多国协作参与完成内存、OLED屏幕这类新科技产品正是国际分工的代表


在中日韩三国之间就存在着一条生产全球化的产业链,日本将半导体和OLED的生产原材料(上游)出口至韩国,韩国加工后将半导体和OLED产品(中游)出口至中国,中国再加工成手机、电视等成品(下游)销往全世界各角落。


此次日本政府对韩国实施制裁,产业链中间环节遇到阻碍,中国企业所处的下游很难不遭受波及。



 不利二中日韩自贸区


中日韩自贸区,早在2002年的时候就被正式提出,一个由GDP排名世界第二、第三和第十一组成的自由贸易市场,这个市场有着近16亿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20%;这个市场2018年GDP总和接近美国GDP的99%,占全球GDP总额的23.5%



一旦三国之间达成贸易协定,中日韩自贸区正式成立,这个大概率不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自贸区将对美元的霸权地位产生一定冲击,也将对世界市场格局产生不小影响


中日韩自贸区,2002年至今日,17年已经过去,而就在中日韩三方达成全面提速谈判共识之后,在今年4月10日-12日,三方还在日本东京举行第15轮谈判。


但是此次日韩科技摩擦的升级,使得刚刚向好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再次危在旦夕。



过去数十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日韩两国两只手遮住半边天,如今日韩科技摩擦升级,于中国产业界,危与机并存,唯有不断增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才能在这场科技战争中独善其身。



免责声明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钜派投资集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