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利率上行的后果可能无法想象

2017年03月16日   来源:钜派研究院


近期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回暖之辩,进行的如火如荼。

 

对于全球经济,近期市场反响非常不错。各大经济体相继释放了复苏信号。

1 美国2017年加息预期上升,加息步伐进一步加快

2 欧元区走出宽松政策,通胀数据向好

3 中国PMI等指数良好,IMF、高盛、大摩等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展望

4 英国CPI预期进一步提升,信心十足推动退欧进程加快

 

债王格罗斯在此时对全球的经济的看法却显得出奇的悲观,关键词有“走钢丝”,“2017考虑回本而不是回报”,主要来源于一个我们在展望经济时较少去反思的点——风险,由信贷扩张带来的风险。

 

在我们寻找到一些乐观的经济数据时,似乎就自然忽略了我们刚刚经历过长达8年的宽松,漫天飞舞的货币,和不断扩张的信用。

 

格罗斯的风险逻辑

blob.png

美国在过去的50年里,未偿债务/GDP的比重从150%上升到350%。换言之,国家只有一元存款的时候,却欠着3.5元的债务没有偿付。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高信贷比例是格罗斯最担心的,高信贷意味着脆弱,利率水平更加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让我想起近日讨论热烈的美国加息。当经济数据似乎在欢呼加息时刻的时候,美国市场面临的另一个窘境是——资金成本上升后债务的崩塌。

 

假如考虑到这一点,加息似乎并不一定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我想这也许是格罗斯为什么在2017年的这个时候提醒市场债务风险的原因。我们看到美国的未偿信贷占GDP比例在过去的10年里一直居高不下,但过去我们一直活在宽松里。情况似乎还没有那么糟糕。

 

现在的市场处境可能前所未有——人们的债务没有为加息做好准备,债务水平依然高企,美联储可能也还未测算出正确的信贷/利率点位。(如果他们真的完全清楚市场,08年的次贷危机便不会如此突兀)

 

我猜想格罗斯自己也不知道,如今的市场有多少的承受力。只是在他的表述中,2017年的处境似乎比2008年更糟糕,他嗅到了风险的气味,却不能依靠经验精准地定位它,因此只是给出了“谨慎”的指示——提醒保护本金而非渴求回报。

 

格罗斯逻辑下的中国

blob.png

 

在中国,国家有1元存款的时候,放出去了8元甚至9元的贷款,造就了现在国内的信贷规模。

 

比信贷规模更可怕的,是信贷所对应的标的。谁借走了钱?钱能否再生钱?举个例子,贷款消费者没有创造额外的财富,而贷款投资者才可能推高GDP水平。很可惜,我们都知道这几年的贷款去了哪里,也知道去往房地产的巨额贷款不会重新生出钱来。信贷扩张的背后,我们的民间投资(制造业的主干)却难掩下滑态势。

 

blob.png

格罗斯的担忧在中国的环境下可能会更大。

 

信贷流向了不会再创造GDP的房子,被牢牢锁死,牺牲了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潜力。而与此同时,能推动GDP成长的投资和制造却继续恶化。这样的市场同样对利率的上行极度敏感,也对来自美国的被动加息压力感到了恐慌。去杠杆口号和信贷的窗口指导(银行分行定期向总行报备贷款频率上升)说明了一切。

 

当然从格罗斯的角度来看,美国可能要先让自己安稳地度过加息周期,才能将这炮弹对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