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谁是谁的救世主系列三(银行理财)

2016年11月02日   


我们的民众对银行理财的理解是很有限的,比如我的父母亲戚去银行买理财,只会关心现在收益率是多少。在银行理财度过了最初几年被投资者接受难的时期后,投资者认可银行理财的安全性已经和存款差不多。至于银行理财去向几何,少有人问津。

理财的水缸有多大?

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上个月占据多版首页的一条“银行委外已超20万亿”的新闻,隐晦地向我们揭示了这令人震惊的数字背后的隐形风险。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日表示,央行将根据模拟测算情况研究将银行表外理财正式纳入的时机和具体方案,引导银行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银行理财业务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blob.png


理论上,银行的理财资金去向应该是

ü  国债、金融债、中央银行票

ü  高信用级别的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可分离交易的可转债中的公司债部分

ü  货币型证券投资基金、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

ü  银行存款、债券回购、资金拆借

 

银行资金投向一些长债是常见的,事实上,也有人指出,这两年银行理财的有很大一部分资金都流入了楼市,因而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波楼市的水涨船高。个人认为银行理财资金这一次成为政策标的,可能也是有受累于中央开始出手规范房地产行业,因此对资金渠道进行更严的控制。银行理财资金注入类信贷、债券类资产,可不也是发挥了信用扩张的作用么?


截至2016年6月末,银行理财余额中债券占比40.42%,非标占比16.54%。面向个人+机构+私人银行客户的理财规模约为22.26万亿,同比增速33.6%,增速和规模都是空前绝后。央行原有的信贷控制体系,没有纳入这么大的资金主体,的确是一项重要的缺失。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基石,监管绝不容有失。

细究“表外理财纳入MPA”

“为了全面准确地衡量风险,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MPA是必要的,有助于促进表外业务健康有序发展。目前进行的模拟测试工作,可以使金融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逐步熟悉和适应新的指标口径。央行还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保证MPA中广义信贷口径之间的过渡是一个平稳的过程。”马骏说。

注: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是央行的一个综合评估体系,包括预先设定的14项指标。

 

马俊的这段陈词说明了官方的一个态度——但仅仅是一个态度而已。目前的测试工作,也只说测试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MPA,但纳入MPA考核不代表银行理财规模会受到实质性影响。这也是此次这个传言除了冲击一波债市情绪,并未引起银行方面的大反响的原因。但是,如果银监会的说的是“对表外业务提计风险资本”,又或是更明确点“按信用转换系数转换为表内的信用风险”。市场就真要变天了。

blob.png

瘦了债市肥了谁?

影响银行理财资金的消息,首当其冲殃及的都是债市。债市在这个风声出来之后收益率突然跳高,多方担心债市将迎来资金承压的下行期。但在央行有进一步的具体举措之前,这类应激反应主要还只是市场情绪的折射,不能代表长期趋势。债市收益率下行,慢牛是长趋势,短期受到负面消息产生震荡是正常的,市场也不该过分恐慌。

 

那么债市显忧,谁能收益呢?

 

去杠杆趋势下,债市和房地产都不是好去处,那么这一部分资金就更有动力流向股市了。除了基于这一逻辑的推断,国家近期要求投资实体经济,加大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和办法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