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前瞻:积极财政政策将带来什么样的投资转向?
-
文/蒋璐赛
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正在下降,这一剂“万能药”已经在逐渐失灵。G20峰会之际,媒体也多有传言各国之间可能就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达成共识。
国内三大投资增长率都已急转直下,继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望,个人认为国内转向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大方向所在。不只是中国,全球政府都有望在承认央行货币政策的失灵之后转而寻求财政政策的经济良方。
我们知道,近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了房地产的繁荣和债市的小牛,政策的转向也将从基本面上影响下一步投资的风口行业。开篇我们还是先通俗地聊聊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哪些政府带来的经济活动,此后我们再来看看中国转入积极的财政政策后带给我们的影响。
事实上,中国目前的财政政策已经比其他国家积极许多。积极财政政策从政策表现上分为两点,
a加大财政支出(当然这花的也是咱们纳税人的钱)
b减少税收。
预计受影响的资产和行业如下。
国企改革股
国企改革的方向上,国家已经在这两年高喊的改革供给侧里喊的很明显了。国企改变原来的低效率运作方式,适当重组并迎来民间资本的注入是将来的大方向。作为投资者,可以通过政府打开的资金通道寻求进入,也可通过二级市场追寻改革势头好的明星企业。除此两种常见的渠道外,融资渠道的扩宽也带来了国企与金融机构间更多的合作,如一些定向收购兼并基金等。
基建、环保类PPP项目
加大财政支出,大家是不是马上想起前段时间热火的PPP项目!没错,PPP项目就是国家财政在基建方面的一大支出。目的之一是为了加强基础设施惠及全民,之二是为了拉动民间投资。目前的PPP项目中,项目数排在前3位的是市政工程(26%)、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14%)、交通运输(11%)。可关注二级市场的基建、水务、环保板块,也可通过专业理财三方参与相关项目的基金,直接参与到PPP项目的投资中,。
医疗及创新型公共服务
医疗是民生之本。2015年,国务院下发的“十二五规划”,要求在五年后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床位数达到全国总床位数的30%。资本寒冬下,医疗行业得到了更多资本的青睐,国家有意开放医疗服务民营化,促进竞争发展,也将其设为政府投资型基金的投资方向之一。
民间资本虽有意大举进攻医疗行业,但碍于医疗行业的公益性,业内从业者担心民间功利资本的投资动机。对公立医疗机构,以政府为主导,加入一些民间优选合作资金的投资方式仍将是之后医疗投资主旋律,而这一部分投资机会在现阶段很可能通过PPP的形式面向公众。
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民营医疗机构和高端医疗服务,挑选其中发展良好的通过PE形式进入较为稳妥。
公共服务所包涵的面很广,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这里着重强调贴近民生的创新科技、文化及体育事业。
文化体育行业的投资机遇, 小编在之前的体育投资机遇一文中已有详细说明(放超链接)。科技方面,在线订票、打车等服务都已较为完善,在线医疗和在线教育在国内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另一块非常有潜力的发展空间在于互联网如何更好的公开政府信息,连接政府和群众。个人比较看好将来成熟的信息平台开发,如全国公交车实时到站,一张交通卡走遍中国等理念,都将通过科技合作得到实现。
中小企业
中关村的发展就是政府引导中小企业的一个最佳例证。当前政府对企业扶持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创业企业(小微企业)。提供的财政优惠包括提供融资担保,减免税收,减免公共服务费等方面。
7月份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SMEI)有所回升,生产有望反弹。然而当前信贷环境趋于收紧,资金流入房地产等投资性区域过多,融资成本依然偏高,正是需要国家通过财政弥补这方面缺口的时候。因此个人预期之后的财政政策仍会大幅度往支持政策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倾斜。可多关注本地政府支持的创新性强、高成长的地方性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