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空头中的CDS=做空中国?(二)
-
毕良寰
在上篇,介绍了CDS是什么之后,也在想如果要了解中国版CDS,可以先从很热门的电影《大空头》讲起。
很简单,大家看到了房贷的缺陷之后,比如找不到贷款的实际人,违约率的不断攀升。甚至,更奇怪的是有一段时间房屋的价格也随着违约率的上升而上升。而更为严重的是,评级机构在作假,比如将B评为A级,就如同还款人收入月薪1000视为10000元来发放贷款一样。而银行业也在胡闹,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打包买走再卖出。因为人们坚信房地产市场厉害,而相关市场则呈现买方市场。
这些都是问题,而最终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结构化的CDS或者叫做CDO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担保债务凭证。
再举一个例子,前几年欧债危机,希腊违约这个时间也被很多人拿来赌,结果很多卖CDS的欧洲银行都面临很大的赔付风险,现在摇摇欲坠的德意志银行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
简单来说(并不是科班求专业)就是小明与小红打赌这个房产的债券是否会被违约,看好小明的人与看好小红的人再打赌,赌小红赢还是小明赢...
于是,这个稻草,就这样轻轻推动了多米诺骨牌,于是噼里啪啦的银行倒下。因为最一开始看空房地产的人是与银行做的CDS。 而这最根本的并不是这个工具本身,而是这个工具下面的“参考”资产—— 房产。 也就是说并不是说CDS是引发房地产的罪魁祸首。并不是有了CDS,我们就可以捅破房产泡沫或者加速这个泡沫破裂的进程。最根本的逻辑还是这个资产——房地产它怎么样,而CDS可能会作为暂时的一个风险转移,当然也可能会作为一个推手。不过对于,中国逻辑适用,现实与理论还是存在差距的。
看空(short)的人因此赚了一大笔… 而这个结局的后果是 成千上万的人失业,大家还不起贷款而被迫宣布破产等等。更严重的,引发了全球的经济风险! 包括中国。最直接的最容易开户的二级市场证券,大家接触的也都记得住那段时期。
对于中国来说,
CDS确实是一种做空工具。而诸如此类的工具中国已经提出了很多。而中国版CDS其实是CRMA,CRMW、CDS、CLN四类产品构成,其中CRMA和CRMW从目前来看反而更起到类似国外CDS的作用。
更具体一点,枯燥整理如下:
产品
信用风险缓释合约
信用风险缓释凭证
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联结票据
英文
Credit Risk Mitigation Agreement
Credit Risk Mitigation Warrant
Credit Default Swap
Credit-linked Notes
简称
CRMA
CRMW
CDS
CLN
类别
合约类(场外)
凭证类(场内)
合约类(场外)
凭证类(场内)
变化
2010年10月交易协会公布
今年9月,新推出的两个
标的债务
所以券种,也可以是贷款或其他债务
金融企业债务或只能是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包括企业债、公司债、贷款)
结算方式
实物结算、现金结算和拍卖结算三种,但除非纯粹风险对冲手里有相应债券,否则一定现金结算
创设机构角色
信用保护卖方
信用保护卖方
信用保护卖方
信用保护买方
为何不认为CDS=做空中国?
首先,中国的CDS木有那些评级机构在Fraud,并没有造成骗局连网的局面。
让你分辨一个奶酪是坏掉的是容易的,但让你从小就待在坏掉的奶酪里,并且告诉你这些奶酪都是好的。让你再分清本真,其实就很难了。
不过,这也给中国的评级公司一个很良好的发展前景。
其次,中国的原材料,若说房产,你看看周边亲戚朋友有哪一家没有还自己的房贷… 基本中国的银行还是很负责,而我们的债务问题更多存在于企业上。 除此之外,CDS的风控,包括他的原材料,评级,结构设计等等才是我们最需要关心的。美国在2007年前,监管几乎是“呵呵”。再来看现在的中国推出这么久的信用工具,有谁听到自己亲朋好友在做这些来赚取利润?
最后,美国的那场次贷危机时期,所有的经济指标是有联动的,所以有人就将这种联动性错看成了因果。而这正是肥皂剧的逻辑。
所以,个人观点,中国版CDS并不等于做空中国,但是,中国的CDS也不代表分散风险,而是一种风险转移的手段。而为何出现? 中国的违约事件在增多(注意,这里与美国不同,并不是房贷)。这就能激发出一个新的市场。而这个市场用好了,是丰富资本市场,而用不好,是会增加系统性风险的。但如何引爆了?那就要看看其“参考”资产如何以及这种工具的风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