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讲述你不知道的互联网金融

2016年09月09日   来源:钜派研究院

国内所说的互联网金融即是:互联网+金融。而金融科技英文是Fintech(Financial+Technology,即金融和科技的合成词),10多年前金融科技在国际上就发展的很好(包括IBM、微软这类技术类公司),内容不光是国内所说的互联网金融,而是业务中很大比例包含科技。


国内很多企业意识到了这个定义的不同,像是平安、宜信等纷纷做起了金融科技,这类企业是金融企业运用科技将自己的企业定义为金融科技公司,但如果一家科技公司大量为金融企业服务,那也可以被称为是金融科技公司,例如华为。还有一类是用技术手段提供服务的新型企业(本质上是金融服务商),也是金融科技企业,并且这一类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那金融科技到底是干什么?很多人有不同定义。金融科技在小编看来是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帮助传统行业解决技术痛点。


二是颠覆传统金融行业的习惯,开辟新的行业的生态。


所以金融科技不仅仅是简单的金融+科技,而是行业有机的整合。



1
从经济学角度谈国内金融科技的创新


中国很多互联网企业纷纷大张旗鼓的做金融(例如蚂蚁金服),然而国外的大多数金融科技公司是不做金融的,中国的这种做法在美国是不会准许的,因为美国有个传统是实体经济和金融要分开来,因为业务太大,掌握了经济命脉。包括沃尔玛一直想去做金融,也没有被批准。中国企业像是蚂蚁金服,业务包含了支付、结算、基金、理财、保险和征信等。国内企业如果想像蚂蚁金服一样将业务全面铺开,既有优势,又有风险。


国内金融科技企业的优势


★ 平台优势。因为固定的运营成本,用的人越多,分摊的越多,其边际成本几乎是0。


★ 信息(大数据)优势。传统银行在贷款上有优势,因为被贷款企业的支付、结算会在存款上实现,所以银行用企业的支付结算信息来进行风控。而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信息优势更明显,像阿里巴巴有很多买家卖家信息,将信息用起来给小商户贷款,可以给商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贷款也更有优势。(可以参考另一篇互联网金融案例:Kabbage-运用大数据为网商放贷的小额贷款公司)


国内金融科技企业的风险


✪ 国内金融中介的风险是自然期限错配,即流动性风险,也是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元素之一,所以流动性风险要严控。


✪ 实体经济和金融结合的风险。平台做的太大,也会有风险。


国内企业做的这么大就需要监管


✪ 差异化监管,对金融科技机构监管从严。微观上简单监管,宏观的系统性的风险要严格监管。不同的部门之间也要设立防火墙,要加强资本充足率(多到15%)。


✪ 流动性覆盖率设的更高。



2
从普惠金融联系到金融科技



G20峰会有一个词反复被提及:包容性增长(Excusive Growth),即经济增长红利和改革红利要让所有人都享受到。而包容性增长对应的就是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或包容性金融)。


但在经济增长中,有一部分群体是被排斥的,同时有一部分群体没有被现有的金融体系包容进来,这些人面临融资贵、融资难,也没有得到很好地金融服务。从全世界来看,这些群体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弱势群体,因为风险最大的就是这几类企业,很多这类企业做的贷款出了问题,因此他们在获得金融服务方面比较弱势。包括传统的金融机构对他们的服务不够,银行对他们也另眼看待,资本市场也很难进入。所以这些企业未来是否能够突破面临的问题,金融科技或许会给到答案。


G20会议上也提到了数字普惠金融,即是普惠金融的数字化,有低成本、高速度和广覆盖的特点,是普惠金融的升级版。而传统的微型金融发展慢,成本高,如果用数字化就会有很大的飞跃。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很晚,但发展很快,中国的实践走在了世界前沿,很快就会发挥商业效益+数字效益的双重目标。


普惠金融对应传统金融有很多创新,但也有很多风险。从监管者角度看问题,如果监管到位,也就不会鼓励创新。但从创新者角度看问题,不管是传统还是新型金融机构或者服务商,做一个新型的产品,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创新者,要确保不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积极推动创新要有自律的精神。行业的自律,不能只靠监管。负责任的创新是金融科技新生态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