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你“觉得”了么?
-
传统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
每一种新的学科的出现,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就像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遭到了宗教的批判,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基督徒的世界刮起了十级龙卷风,任何新的思想、新的理论的出现都会引起人们的震惊和关注。好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赋予我们提出新观点的权利,这也使得行为经济学在提出发现之后,迅速蓬勃发展。
行为经济学和经典经济学最大的一个不同的假设就是,经典经济学建立在认为人是理性的,而事实上,当我们审视自己扪心自问是否可以像机器人一样理性,我想大多数人,或者说绝大多是人都只能“呵呵”一笑泯恩仇。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几个投资者会遇到的典型的行为经济问题,投资者也可以以史为鉴。
我“觉得”我是大拿
在1988年时,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调研了3000名创业人员,其中80%的人认为自己的成功率在70%以上,甚至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成功率在100%。然而,事实证明,当时创业的成功率,大概只有25%左右。我们的感受欺骗了我们,让我们看不清事实,给了我们“无所不能”的错觉。
过度自信这个问题,在投资者中是普遍存在的,而男性过度自信又多于女性。曾经小编听过一个段子对比男人开车与女人开车。当开车过程中周围出现“嘀”声时,大多数男性的想法都是:肯定嘀的不是我。这是个段子,但事实就和这段子所描述的差不多,投资者当中的过度自信现象可不少见。投资者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善于挑选股票、善于挑选经理、善于判断宏观时局,这样,就造成了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交易的投资者,这带来的,也一定是更高的成本(比如交易手续费)。
我“觉得”失去的钱可以回来
“失去的钱可以再回来”对于投资者,就像“他/她会再回来找我”对于失恋的人。丹大牛通过心理学的研究,通过建立一个情感指数,计算出,人们对损失的东西的价值的估计高出得到相同价值的两倍。这就是注明的损失厌恶效应。通俗的来说,损失的痛苦远远要大于获得的快乐。丹大牛是这样评价这个效应的:“损失厌恶这一概念,绝对是心理学对行为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卖掉本该大赚的股票。人们对损失要比对同样数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即使股票账户有跌有落,人们还是会频繁的为每日的损失而痛苦,最终将股票抛掉。“知易行难”正式如此,一般人因为这种“损失厌恶”,就会放弃本可以获利的投资。同样,人们出于对损失的厌恶,也总是幻想失去的钱可以再回来,假如现在抛售,就等于承认了自己的损失。综上所属,人们在金融投资中,总因这种心里抛售盈利的,而持有亏损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的商家也利用着这个心里,潜在控制着我们的购物欲望。有些电商发出“试用”的活动,免费获得的愉悦感并没有试用后需要还回的失去感更深刻,因此这样的试用活动的大多数结果就是,试用者购买了这款商品。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车行给予一些有购买能力的潜在消费者一段时间试开,这也和试用活动同理。
其实市场中,充斥着各种行为经济学的原理。
写在后面的话
其实,金融市场中还有非常多的理论和现象,小编希望这篇文章可以成为一块砖,抛砖引玉,第一,让大家注意平时投资中的自己的心里调节,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第二、也更多的把行为经济/金融学,把更先进的理论,带给大家。
最后,祝大家有一个美好的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