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信因果轮回?——看美联储与日本央行的大举动后的中国经济

2016年04月28日   

       钜派小编按: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很多时候,我们本着这样或那样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于人之初,性本善的信仰,做着各种各样虽然理性思维上认为无所谓做但碍于道德,也就去做了的事情。我们认为美联储和日本央行应该做的,一个碍于道德,一个突破眼球。

 

      2016年4月28日凌晨,美联储在4月会议上宣布维持利率不变,撤销“全球形势对美国前景构成风险”措辞,同时指出美国经济喜忧参半,通胀仍低迷。彭博称美联储为6月加息打开大门,而《华尔街日报》则认为美联储传递出6月不急于加息的信号。美联储4月FOMC会议声明宣布后,美股短线走高,刷新日内高点,美元短线冲高后回落,黄金短线上涨。

    

    同日日本央行意外维持货币政策不变,大多数投行预计的扩大股票ETF购买并未推出。消息刺激日元急速拉升,暴涨逾2%,创去年8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日股午间休市,但日经225指数期货回吐涨幅,跌2%。午盘开盘后日经225的走势很“犀利”。上午收盘涨1.5%,现跌3%,跌幅近1000点。其中金融股大跌,野村一度跌10%。

 

      虽然都是旧闻,但由于日本的举动,在这里还是放一张跳崖式图片,来看日本央行的“耍流氓”行为。

 

blob.png

blob.png

 

 

      日本的意外导致黄金市场的暴涨。

 

blob.png

 

       前不久,有一些人将中国比作日本,说中国的网红经济就像日本的AV经济,都是经济低迷之后的产物;又有一些人将中国比作美国,说中国的种种表现与美国2008年之前的表现非常相近。

 

       这是中国的因果轮回么? 曾经有经济学家开玩笑说,这是中国步入发达国家之前的黑暗。是革命胜利前夕的曙光。但实际上,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不一致的,并没有轮回,但有因果。这并不像《三国演义》中,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趋势。

 

       曾经,有悲观主义的经济学家讲,若前段时间,美国加息,中国经济必将完蛋,虽然第一季度美国的劳动市场表现良好(生产力),但通胀指标仍然较低,说明光有生产效率生产力,两头跷跷板少了一头,也并不能让整个美国经济活络起来。但碍于全球的“道德“,美联储并没有急于提升利息。当大家的心快要放到肚子里的时候,日本宅男们或压力下爆发的变态文化给全球放了几个炸弹。让人们不得不注意日本央行这个闹幺蛾子的家伙。

 

       先不说这两个国家对中国的影响是怎样,先来看看国内的情况。

 

       很多人就会在想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之前中国经济增速为7%,现在降了没多少,大家乃至全球人心惶惶。 

 

       在我看来,中国实体经济确实令人堪忧,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表现在生产方面的,虽然政府强调供给方面,提出了各种各样供给侧的改革。但实际上,大家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中国经济是否在通缩。

 

       从数据上看,中国依旧是通胀,但是很大程度上,我们往往忽略了房地产这方面的需求。2016年,以上海苏州举例,前者排队买房,后者房价Q1上涨了75%。抛开房地产,其实老百姓自己也能感觉到中国经济是通缩的。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相对也较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也没有购买的欲望,影响物价相对下跌。

 

       那么中国降利息一次又一次,我们的钱去哪里了呢?房地产行业,我们的幸福指数是下降的,但唯一的好处就是稳定了大经济。房产后面的危机,都在这次流动中减少了危害。

 

       用政策来印证,国家支持大家买房子,是为了我们不像日本那样迎来20年的通缩,让房地产泡沫缓慢地破灭,为中国实体经济争取时间,若争取到的时间真的很OK了,那么房产的票面价值不会下降很多。因为有大约70%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若房产真的崩盘了,那么银行也就坏账了,坏账到一定程度,银行破产,那么金融系统就全完了,这就是美国2008年的下场。

 

       尽管我们看到了一个数字,249%的GDP让中国展现巨额的债务成为了中国今年的流行词,但Financial times专栏作家LEX说,中国并不是美国那样,房贷,次级债务等让整个金融市场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波及全球,虽然中国有债务,但硬着陆的危机已经解除。

 

       除了实体经济的供需两侧,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下商品市场,先从铁矿石到螺纹钢,最终分析的终点是管他现货还是期货,两面受夹击是商品市场需要来承受夹击的。因此,才有了财政政策出台——振兴东北。

 

       现在从大方面—— 供需 再到其市场表现引发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到,不管2013年中国政府提到的中国工业2025,还是现在的振兴东北,甚至到国企大象纷纷寻求出路做IPO做并购做海外市场,我们能看到原主体产业还是在不断探索新的道路的。

 

       再来关注下其他的产业,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的风暴AR等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更多的变化,这并不是日本经济衰退后让我们能感受到的AV文化。今天的中国忽略网红经济这种追求自我精神的一种镜面反射效应,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是一种服务业的兴起,我个人更加偏向于中国正在往发达国家发展,前几年,各大品牌的代工厂基本全部移到东南亚,这不正是当年美国将工厂移到中国是一样的节奏么?

 

       有人讲,谁说我购买力下降了,我买了blablabla,实际从数据显示,国内的消费是下降的,增涨的是国外消费,除了澳洲美洲等地的房产,马桶盖感冒药书包也卖光了。

 

       以前的中国经济是只要出现滑坡,中国就会加大出口贸易,但是这枚仙丹已经不灵了,因为全球经济放缓,需求放缓,现在的大西洋、太平洋的海面上,已经没有多少船了。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波罗的海指数。

 

       实体经济看完了,再来稍稍提及金融市场。讲真,若我们将关注点一级市场的要素也放进去,韭菜们也不会认为金融市场是不行的了。在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15年年底到2016年第一季度,资本家们是相当的活跃,如果在座的各位是高净值客户的话,从各大公司及银行的产品中也能够感受出来这种变化。股权类产品越来越多,夹杂着中概股私有化,夹杂着新三板以及计划在已黄的战兴板上市的公司又不得不找出路,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市场的多样化和普及度。

 

       就像一个产品的推广,你总要经历大家的置疑,客户使用反馈的不断调整才能找到一条出路。

 

       其实,市面上的一些文章,用一丝一缕去看都不客观,中国还是用邓小平的那句话,走中国特色。

 

       那么一味看好就客观了吗?

       并不是,我们仔细想想,有一些名词,以前没有提到,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就像俩人恋爱,突然一方对另一方很好了,你可能还会猜疑这位同志出现了问题。我们怀念朱镕基总理年代,除了工资涨,其他什么都不长,保八保八也是他一直在提的。

 

       究竟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

       我们先暂时不看那些大象们转型,自然就是中小企业,从金融市场上来看,有的时候金融从业人员PEVC行当的是越来越多了,很多做财务工作的也去做financial advisor了。资本市场已经在帮助国家解决这些问题,那就是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相辅相成,未来股权投资也将是主流,现在符合新三板上市条件的企业有三万家左右,大部分是创新型、创业型和高科技企业。这与世界发展的趋势也是正相关的。农业——工业——信息化,就是这样子的路。

 

       别忘了,前一阵子习大大访美前先访问了捷克,一带一路也是经济发展最大的安全垫。

 

        所以,我们是否像美国一样会有金融危机爆发,我们是否会像日本一样成为另一种文化接受者?世界的车轮在转,那句老话一点也不假,因果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