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外并购,后劲不足?
-
一季度海外并购情况分析报告
一季度并购数据出来,中国的数据现实量是牛的,原因有二:一是成长,用中国动力对接全球资源,利用中国的消费增长动力,通过收购境外的优势企业或有影响力的品牌,并将其引入中国及其他新兴国家,满足消费需求,实现共赢;二是估值套利,利用A股的高估值去收购低估值的境外企业。随着人民币加入SDR,国际化进程逐步深化,上市公司境外并购也将会日趋深化。但后期中国的海外并购会如何?
总量来看:
一季度=一年的量?
对于中国的海外并购活动来说,在2016年一季度,跨境协议总价值达到1010亿美元,接近2015年全年1090亿美元的水平。
占到全球近50%?
受中国对海外资产渴求的助推,今年一季度全球跨境并购总价值达到3110亿美元,占6820亿美元交易总价值的46%,比例之高创下纪录。中资交易总价值达到1010亿美元,占跨境交易总额约三分之一,创下历史最高纪录。首季中国在全球总体并购活动中的比例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该季度全球15%的交易涉及在境外收购的中资买家。
市场大事件:
过去3个月备受瞩目的交易包括:
1) 大连万达(Dalian Wanda)以35亿美元收购美国传媒公司传奇影业(Legendary Pictures);
2) 海尔(Haier)以54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GE)旗下的家电业务;
3) 最著名的是中国化工(ChemChina)以430亿美元的创纪录金额收购瑞士农业企业先正达(Syngenta)。 除去来自国企的这笔收购,其他的包括73亿欧元收购意大利轮胎企业倍耐力(Pirelli),以及上海锦江国际酒店集团(JinJiang International Hotels)收购欧洲第二大酒店集团卢浮宫酒店(Louvre Hotels)—— 据报道收购价达13亿欧元。
深入分析:
一是热点发生了转移。与往年以矿业并购为主有所不同,随着资源价格的下跌,以及反腐工作的深入,以央企、国企为核心的主力在进行收缩。
房地产和酒店也是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热点之一。其中的逻辑或许在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分化日趋严重,一线城市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收购境外尚属低价的地产,并依靠相对较高的租金收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和较好的投资回报。
二是国家真金白银的支持。在国家层面,不仅有宏观的战略指导,政策的松绑,渐次成立的国字号产业基金也成为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一大“金主”。
三是海外上市公司逐渐成为中国买家青睐的对象,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或许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全面性,能够有效降低买家尽调的成本和风险。
从上市公司实施境外并购的方式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上市公司以自有资金辅之以一定债务杠杆、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或与第三方联合直接收购境外标的公司;二是先由上市公司大股东先行收购,作为一个过渡,待条件成熟时再注入上市公司。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上市公司采取哪种方案,需要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收购完成时间预判、股价走势等综合考虑,不能一概而论。
事件背景:
1)中国国内经济面临大量挑战,GDP增速预计放缓至6.5%,内需下降和工业利润缩减,工业产能过剩。中国央行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6次降息,从而降低了银行融资成本。此外,内地监管机构最近发放许可,即所谓的“路条”,允许多家公司竞购同一收购目标。
2)美国的并购活动也降至两年低点。
从国内来看,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以及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推动大量国内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全球扩张;从全球来看,欧元区债务危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低价收购欧洲企业的契机,而全球金融危机过后欧洲经济减速又为中国企业创造了理想的海外投资环境,不仅相对压低了资产估值,更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埋下了伏笔。
中国海外并购将后继乏力
理由1:要求提高透明度的压力上升
当安邦(Anbang)放弃以140亿美元竞购美国酒店集团喜达屋(Starwood)的时候,存在许多未解的问题,比如说,这家创立于2004年、迄今没有上市的省级汽车保险公司最终真能获得其宣称的融资吗?此外,外媒指出安邦的股权结构极其不透明。且与共同竞价的万豪相比,一个没有任何酒店业务的保险公司要收购喜达屋,其目的不纯,被认为该公司想通过购买国外资产的方式为可能出现的人民币贬值做货币对冲。
安邦交易并非个例。随着中国在国际并购舞台上的角色日益上升,中国企业日益受到来自交易相关方的压力,它们被要求提高在所有权架构、融资来源和企业治理方面的透明度。这不仅是说卖家要与出价最高的谈判,而且还需要确保买家在收购后成为公司的好管家。尽职调查在这两方面都有作用。
与此同时,欧盟正在认真考虑关于授予(或者不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及敲定双边投资协定(BIT)的事情。尽管这些无疑会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和完善规则,但越来越明显的是,中国今年不太可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而BIT还在谈判当中。英国也在推行旨在加大透明度的规则。它刚刚推出一项新规,要求所有持有一项英国资产逾25%股份的企业必须将控制人登记在册。
理由2:日益加剧的国家安全担忧
除了海外投资银行家和收购目标以外,外国政府也越来越对中国买家感到警惕。美国和欧洲的做法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欧盟还是欧盟成员国都没有设立像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这样的机构来监督外来投资。
在美国,情况截然不同:2016年3月,中国国有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ZTE)被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列入制裁黑名单;在欧洲,飞利浦照明(Philips Lighting)最近迫于美国方面的压力,放弃了与中国投资者的30亿美元的交易。
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自然对他们不了解的事情感到担忧。在收购国际企业的时候,投资目的越不清晰,中国企业面临的审查和监管挑战就越多。
理由3:债务压力日益上升
就在安邦宣布放弃竞购喜达屋的同一天,上海复星集团(Fosun)宣布,该公司将暂停寻求海外收购。
在过去两年里,复星收购了涵盖不同行业的近50家企业,包括法国度假村集团地中海俱乐部(Club Méditerranée)、希腊零售商Folli Follie、一系列知名保险公司(葡萄牙的Caixa Seguros和美国的Meadowbrook)以及房地产资产。据报道,复星的净债务与股东权益比率在2014年底升至112%,去年末为91%。
复星的决定表明,中国企业不会获得无限融资来帮助推进海外并购行动。与其他所有国家的企业一样,一家中国企业在推进新投资计划的同时所能吸收和整合的资产数量是有限的。屡次出现在新闻头条的几家公司可能需要效仿复星,在准备开展新交易前重新评估它们的长期全球并购战略。
由于如今仅凭开出最大额支票已不能保证成功签署协议,中国公司将需要适应这一事实,因此中企海外并购活动可能出现调整。尽管投资资本当然会有所帮助,但高管们将需要能够回答关于资金来源、公司所有人以及在现有业务结构下如何管理新收购业务的问题。
其中,围绕中国国企海外收购的担忧表现在几个方面:
中国106家最大的国有企业在去年前11个月的财务表现出现恶化,据财政部称,这些企业的利润下降10.4%(不明确是净利润还是税前利润),此外,国企受国资委的官僚化拘束严重,对于收购外国资产和追加投资的审批往往需要数月时间。尽管,会利用政府关系,以优惠条款获得海外收购所需的资金。
除此之外,欧洲较为担心的是两边的市场准入政策而不对等。2015年中国收购金融服务企业的案例增加,但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禁止欧洲企业收购其金融企业。此外,受到限度的行业还有汽车,农业和能源在内的数个其他行业的资产。
未来预测:
去年,券商、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在海外寻找并购机会。这也符合中国金融集团其特殊的艰巨使命—— 为中国内地投资者能更自由投资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5年2月光大证券收购新鸿基基金七成股权等。从去年的金融板块到今年的实业。通过海外并购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占领新的市场,以及成为全球竞争的领导者,还希望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宝贵的品牌和海外市场管理经验,对冲国内经济波动的影响。
银行家们表示,有望涌现进一步交易的领域是消费板块。该板块去年出现了一些大笔交易,但今年一季度的交易撮合活动相对较少。战略收购者继续非常自信,就并购而言,那些追逐具体战略的人得到了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