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岛”国央行监管模式,金融业将何去何从?
-
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始于英国,接着英国开始走入圈地运动,以及殖民掠夺让英国人积累了资金,而且也为其提供了无限的商机,最后完成了产业革命。伦敦自此也走上了世界金融中心的道路。再到后来撒切尔夫人的货币主义以及二战和福利政策等等,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一去不返。
如今的英国,以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业以及贸易为主,这些都将是我国需要转型着重发展的行业。
如此经济发展背景,让英国的金融监管模式走向了权利制衡多头调控的混业监管模式。具体监管模式将如下:
与旧的模式相比,职能更加清晰,与财政政策的独立性更加强。金融行为监管局的存在也让金融行业其他层次的监管更加完整。
这是符合国际化和混业化的发展趋势。增强了央行的监管和民众威望有利于振兴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
金融业这只庞大的大象,带着比其他行业更重的枷锁,要转型,实则是很慢。所以我们给这个行业自由,现在处于了百花齐放的阶段,从互联网金融P2P、众筹两种创新形式的发展再到资管计划、第三方理财、私人银行等等,我们都经历过了也深切感受到金融行业的快速丰满。但过快或无监管的东西总会有好有坏,为了国民经济的安全,监管与法律现在开始探索与实施。
我们若关注英国的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国央行监管为以上图所示,其金融行业发展无非是稳定大的传统金融机构的基础上,也促进了其国际化进程,并购其他业务,大象在监管的体制下越变越大,也给民众带来信心。全球金融业的并购趋势,不仅使这些银行的竞争力大为加强并能较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提出的新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其技术创新和使用新技术融资的能力。使得改革中的中国金融机构面临两难选择:从金融效率角度看,我们应该打破垄断,增强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从金融机构独特的规模收益递增的行业特性看,要求我们增强金融机构的规模。
这是对传统金融机构好的一方面,这样的混业模式会让金融机构中的各个业务效率更快,但同时,这也对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对于创新的金融机构形式,会以更高的效率、更精准的定位等进入市场站稳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也会促进传统金融行业盯准最前沿的信息。
从理论上来讲,这些都是良性循环,中国金融行业虽然刚完成分业的改革,但不得不承认随着互联网的加入,技术的加入,以及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积累越来越多,金融市场在蓬勃发展。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最终受益的是经济、国家的经济也是国民经济包括你我他。
在核聚变的时代中,谁抢先了险滩,谁能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就会战到最后,成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