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蜜月期的私募,大佬并不担忧
-
在以“黑户”身份发展了近十年后,2013年,私募终于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认可,获得一纸身份认定。由此开启了私募行业的长达两年时间的欢乐时光——几乎没有实质监管,但是却能够享受监管部门的信用背书。
但问题还是伴随着牛市的终结而暴露,监管的口袋,也终于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收紧,私募行业也仍然没有成为“管”外之地。
私募四面楚歌,35家信托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面临注销风险
基金业协会从2015年11月开始陆续出台了私募内控指引、私募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这些针对私募行业监管的条例接连出台,引发整个资本圈快速反应。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 其中提到“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依法及时备案私募基金”,如果一段时间内没有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相应资质会被注销。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44家信托公司备案私募基金管理人,而其中没有处于存续期私募基金产品的信托公司为35家,占比达79.5%。
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经历了市场的大浪淘沙,私募发行产品的种类也有了较多的改变,重风控杠杆产品大减。据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统计,今年以来,有公开数据的结构化私募产品清盘已达96只,未公开数据的可能更多;而新成立的结构化产品有248只,其中1月份成立204只,相比去年12月的332只,环比已缩减近四成。
混乱的泛资管时代结束,“目前资管市场太乱了,有必要做一个整顿。”某东部信托业内人士称,实际上当时设计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制度的初衷,就是要把民间的资管机构引向正规化,但是之后市场反而更加泛滥、参差不齐,与当时的目的有点背道而驰。截至2015年12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5005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4054只,认缴规模5.07万亿元,实缴规模4.05万亿元。
规范私募行业,但私募大佬并不担忧
对于出台的规定,私募大佬表示并不担忧,不过不排除有一些公司借机大肆宣传为自己公司做广告。不管机构如何去做,从大面上来看,投资者可以知道私募行业越来越被规范,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大浪淘沙,谁主浮沉,经过历史的变革,留下的总会是好的。
大佬们不担忧这个市场,也不担忧自己所处的行业,并且也认为更加规范是为了更加良好的市场化而非因规范不足导致市场变成风险溢价高的市场。私募机构年末持股情况,反映了其对新年市场机会的部分判断。在行业上,私募机构布局生物医药、养老妇幼、智能制造等行业迹象明显。如先导智能引来蝶彩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宝树证券投资基金,“神龙系”的方正东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神龙83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则布局天目药业。另外,一些次新股也引得私募机构蜂拥而至,2014年年末上市的燕塘乳业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就有中海-浦江之星186号集合资金信托、广东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牛散刘熙照等。以下是私募大佬近期的观点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