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理财师
姓  名:
手机号:
所在城市:  --选择省份--
    --选择城市--
我已阅读并同意    《钜派投资用户服务协议》

客服热线 400-021-2428

x

合格投资者认定

钜派投资谨遵基金业协会的《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宣传推介私募投资基金产品。

贵机构/阁下如有意进行私募投资基金投资,请承诺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条件。

即贵司/阁下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之一:

(一)本机构净资产不低于 1000 万元;

(二)本人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不低于 300 万元或者最近三年本人个人均收入不低于50 万元。

立即注册 登录
媒体报道

【严监管下,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规模和品牌效应突显】

2017年07月10日  

blob.png

钜派投资集团首席运营官李良

 

在钜派投资集团迎来上市两周年之际,作为集团首席运营官的李良很忙碌,进出其办公室的人络绎不绝。


  “忙是常态。从银行出来到钜派,感觉第三方财富管理这一行业变化太快,每天都在不断地学习。”李良坦言,现在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一行业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鱼龙混杂,而好的企业做强做大是能扼杀很多不规范的企业在市场中浑水摸鱼的。钜派是希望能在这一行业中起到规范以及引领作用。


  行至“野蛮生长中晚期”


  说起整个行业的发展状态,李良认为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虽还未完全脱离野蛮生长阶段,但已到了这一阶段的中晚期,而且已出现质的变化。“一方面,在这两年曝出e租宝、快鹿、中晋等一系列风险事件之后,投资者乃至整个行业对风险的理解进步了很多,无论是风险意识还是风险控制都做得更好了。”李良进而指出,“另一方面,监管有了明显的变化,原先监管基本只着力于对机构所发行的产品进行报备与否,现在监管对于资金托管、合格投资者审核以及风险披露等都有要求。”


  “如今,进入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开始显现。未来,前10家大规模的机构会形成这一行业的垄断局面。”李良确信钜派会是这前10家机构之一。


  在钜派投资集团上市的两年间,其管理的资产规模已从300亿元左右快速增长至近千亿的水平。继2016年集团净收入同比增长近90%以后,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再度向好,其中净收入再创新高,达到3.69亿元,同比增长64.6%;总募集金额为142亿元,同比增长31.1%。


  关于钜派投资集团最新的新闻是,2017年6月30日,为不断开拓业务能力、创造更多现代金融服务,钜派投资集团正式启用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亚洲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43层新职场办公。


  而李良对于钜派发展最深的感受是越来越全球化。“以前业务多是集中在境内,现在则是全球化布局。”李良透露,“我们海外布局的首站选择了香港,目前香港分公司已获得香港证监会(SFC)颁发的第1类(证券交易)牌照、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牌照、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牌照;今年将在美国纽约、洛杉矶两地设立分公司;此外,钜派可能在今年会拿到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开展业务的牌照。中国中产阶层财富管理海外配置的需求上升是趋势,3至5年之后,中国人的资产配置中有10%至15%的海外资产将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以专业打造竞争力


  对于钜派未来发展蓝图,李良透露,“首先要把传统的财富管理业务继续做大做强,但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创新与变化。财富管理行业的市场规模虽然是在成倍增长,但是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无论是运作模式,还是对每一类资产的深入研究。未来钜派将大大提升研究能力,在各个专业领域深入研究。”


  同时,钜派在未来还会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传统金融机构有它的优势,完全可以深入合作。接下来我们会跟一家中资行合作成立一个房产类基金。”李良透露。此前,钜派跟上海银行签署了银企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就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综合金融业务展开深入合作。


  另外,李良表示,接下来钜派还会在资本市场有所突破,适当地参与产业并购。“我们现在帮客户做股权投资,而如果有好的投资标的,未来会直接参与产业并购,比如在教育、医疗等行业”。


  未来有这么多事要做,有压力吗?


  “当然有。”李良坦言,不过他对于钜派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信心满满。“钜派在资源领域的优势很明显。目前,我们的股东是多元化的,包括易居、清科、瑞士宝盛,而我们在引进这些投资机构时也是很有‘目的性’的。如易居在房地产领域做得比很多金融机构都还要专业,清科在股权投资领域做得很好,瑞士宝盛则有助于我们的全球化战略。”李良指出,“我们一方面借力股东方的专业度,同时也引进大量的风控以及产品开发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