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谁是谁的救世主系列一(债转股)】-钜派投资集团
预约理财师
姓  名:
手机号:
所在城市:  --选择省份--
    --选择城市--
我已阅读并同意    《钜派投资用户服务协议》

客服热线 400-021-2428

x

合格投资者认定

钜派投资谨遵基金业协会的《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宣传推介私募投资基金产品。

贵机构/阁下如有意进行私募投资基金投资,请承诺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条件。

即贵司/阁下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之一:

(一)本机构净资产不低于 1000 万元;

(二)本人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不低于 300 万元或者最近三年本人个人均收入不低于50 万元。

立即注册 登录
钜派研究院

【债务危机,谁是谁的救世主系列一(债转股)】

2016年11月02日



地方政府到底背了多少债,这不是我们老百姓不清楚,是连中央财政部也说不清的事情。要是你问我说公布的数据?我可能会反问你“一个明显不实、低估的数据有什么价值”?这件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的事情,却在财政部发文要“摸底地方债务”的近日,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离“危机”到底还有多远?

 

如果只看地方政府的债务,而忽略我国债务的另一大主体企业,明显是不公平的。也许这一轮先从地方财政入手清查债务的行动,是在周小川被国际媒体《环球市场》因为“承认公司部门债务在中国GDP中的占比有点高”一事而获得“开诚布公”赞赏时奠定的。

 

此前中国方面从未有权威在公开场合承认过这一事实——尽管国际媒体和政策制定者们都已多次警告中国的债务风险。以我国政府的言论“套路”推测,周小川这句“有点高”,其实已经承认了“非常高”的事实(具体可参考学习“政府说话的艺术”话题)。此番既然认了,那就是到了不能再不动手的时机了。这也就回答了我们之前的问题——我们离“危机”真的不远了!

 

政府债台高驻,企业债台高驻,三大背债主体已经倒下两个,唯一剩下的是居民杠杆。这一年居民杠杆全往楼市上加,已然不低了,但还有空间。政府虽然压一压楼市投机者,但绝不会不让居民继续买房继续加杠杆。为什么?如果房子卖不出去,房企不好过了,放了一堆贷款给房企的银行就不好过了,银行不好过的话,整个经济都不会好过。现在企业们身上的杠杆,必须继续往民众身上挪一挪。但这绝不是“债务危机”最终的解决方案。

11.jpg

(图为高盛所作的中国债务上升曲线,箭头所指的红色曲线即是中国)

其实政策的作为是早就开始了的。8月开始的连番逆回购刺激高杠杆者的情绪,10月10日发布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指导意见,是将“去杠杆”这件事逐步从“风声”推动成了政策事实。政策未落,分析先行。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债转股”这个又一“舶来品”能不能服中国的水土。

 

债转股三个字是很好理解的,债券转换成股权,比例按协议来。

 

债转股的本意是什么?企业经营好,股票高回报低风险,所以我把手头的企业债转成股权,获取更高利益;承担的风险就是要是企业经营不佳,相比手握债券我面临了可能亏本钱的风险。所以债转股这一行为的动机是在企业经营状况好且稳定的时候才会有的。

 

这里最近有个很经典的案例就是德银的CoCo债暴跌,已经只剩面值的七成。CoCo债的中文表达是可转换债券。我买入这个债券,是同时买入企业债和将企业债转换成股权的权力,是一种灵活性很高的金融工具。德银公司每面临一次危机,CoCo债就遭抛售暴跌。原因很简单,公司经营不好了,这个债转股的权力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了,当时买这部分权力花的钱全打水漂了。CoCo债就跟粮票一样,现在粮仓都蛀虫了,粮票还有什么价值呢?

 

现在急需债转股的对象企业们什么经营状况,大家都心知肚明。号召一出,冲锋陷阵充当炮灰的肯定是国资大行。我国的银行也不容易,以前国企要倒了,被地方政府逼着注资输血,江西赛维破产案的教训,含泪咬牙背了250亿的锅,不可谓不血淋淋。

 

这次政府《意见》稿里说,银行自己挑企业,自己谈判,自己担责任。“国家队试水第一人”建行以1:1的账面价值降低武钢10个点的杠杆,先不仔细分析交易合理性,就武钢的背景,似乎也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建行独立的市场选择,毕竟山西省干部为给省内煤炭企业融资而全国路演的例子还历历在目。

 

此番我们民众需要关心银行在“债转股”里的表现,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是在股市里掉过泪的人,都知道债有底,股没底。银行债转股,坏账率数字是好看点了,风险也大了,说白了是一场赌博。赌什么?赌这家企业能不能起死回生而且要生机勃勃。银行要是博弈失败,损失的还是我们储户的利益。毕竟财政部早就把话说在前头了,财政这回不兜底..

 

债转股后的经营企业能否发愤图强我们不知道,但至少对于银行,既然想理十三亿人的财,那就以人民客户的利益为先,在挑选、决策、监督这些环节上保持独立,尊重市场。市场上有许多优秀的资产管理和理财机构,如果银行还是以前那样认为市场资金无处可去、客户别无选择的传统思想,为了政府面子对人民财产不负起责任,不只是不利经营,就更是无良之举了。